書種分類
親子教育 / 懷孕育兒
兒童圖書 / 故事
學生自修系列 / 補充練習 / 升學及就業
財經 / 金融 / 地產 / 投資 / 商業應用知識
語言學習 / 翻譯 / 自我增值
心理 / 勵志 / 知識
電影小說 / 劇讀 / 表演藝術
愛情 / 偵探 / 武俠 / 流行小說, 散文及繪本
電腦 / 攝影 / 數碼,資訊科技
旅遊系列 / 遊記,遊學資訊
體育運動
醫藥衛生 / 食療 / 保健
飲食 / 烹飪 / 飲食文化
美容 / 健美
命相風水 / 運程 / 西洋占卜
手工藝 / 園藝栽種 / 寵物 / 生活文化 / 收藏
世界,中國文學 / 文學雜誌 / 文學理論研究
政治 / 名人傳記 / 哲學宗教
世界,中國歷史 / 史學理論
繪畫素描 / 書法 / 美術 / 音樂
軍事武器 / 模型
科普讀物
其他
出版社分類
全部書
星島出版
星島日報
求職廣場出版有限公司
博顥出版
三次坊出版有限公司
楓書坊文化出版社
跨版生活圖書出版
火柴頭工作室
藍出版
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
亮光文化有限公司
楓葉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頭條日報
邦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今日出版有限公司
SIGN HK
點子出版
倍斯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創造館有限公司
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
新假期出版有限公司
蜂鳥出版
筆求人工作室
好年華
Good Time
豐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天航出版社
世紀文化
點點文化
東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明報出版社
明窗出版社
日閱堂出版社
明文出版社
小明文創
瑞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三悅文化圖書事業有限公司
多思奇教育中心
傳達傳播有限公司
顯智教育出版
楓樹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李敖出版社
21傳訊
白卷出版社
香港頭條日報出版有限公司
香港保護兒童會
三次坊教室出版有限公司
三次坊普斯出版有限公司
星島雜誌集團有限公司
力得文化(倍斯特)
三次坊教育出版有限公司
巴士的報
白愛出版
白油出版
扶康會
新尚線出版
薄荷頁
港股策略王出版有限公司
山道出版社
後話工作室
佛教溫暖人間慈善基金有限公司
光影無限
愉快煮意happycooking
雨田出版社有限公司
一口田出版有限公司
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
Plug Media Services Limited
圈傳媒
藝文青
菱文化
小魚亮光
貝萊新媒體(香港)有限公司
溢智發展有限公司
星島日報出版有限公司及頭條日報出版有限公司
NMG (Hong Kong) Company Limited
星島出版有限公司
星島日報出版有限公司
藝鵠有限公司
意念出版有限公司
FROMTHECAPTAIN
Fromthecabin
劉偉仁
Maxi House Limited
耀忠集團有限公司
愛閱會有限公司
灣岸出版社
嗇色園
Shun Po Co. Ltd.
城邦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英利音樂有限公司
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
Sing Tao Publishing Limited
梁丹瑤
青識教育發展中心
盒制作所
紙本分格 zbfghk
Luckycat Licensing International Limited
香港專業髮廊管理協會有限公司
mi1mo1
墨筆製作有限公司
朝日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速熊文化
曹志豪工作室
e Media Marketing Limited
天航文創有限公司
Sophie Leung Healthy Living Limited
蔡潔工作室有限公司
暗黑指紋
生活書房
界限書店
格子有限公司
香港鐘表業總會有限公司
進源書局
PNN文庫
Zolima Limited
一漫年出版有限公司
大有創意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百寶代指媒(推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陋室五月
愛思唯爾
兔耳創作
其他出版
 
書種分類 > 科普讀物
[ 上一頁 ]    1 2 3 4 5 6 7 8    [ 下一頁 ]
28頁 之 第 3 頁 (共 277 筆記錄)
 

《鯊魚》

內容簡介  

我們懼怕鯊魚,因為牠們素有兇狠殺手的名聲。鯊魚攻擊事件很罕見,不過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比較不為人知的,是鯊魚在海洋生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在本特刊中,我們將探索多種知名的鯊魚,像是:虎鯊、大白鯊、污斑白眼鮫,了解科學家對這些神祕生物的新認識,發現牠們不僅對海洋至關重要,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可怕。


2000年,小說《大白鯊》(1974年出版)的作者彼得.本奇利(Peter Benchley)為《國家地理》雜誌寫了一篇關於鯊魚的文章。在那篇文章中,他詳細回答了《大白鯊》改編成電影上映多年之後,影響力依舊這個問題。他寫道:「我沒有任何明顯的答案。人們總是害怕鯊魚。在當時,把一種動物妖魔化是沒有問題的,特別是鯊魚這種動物,因為人類從一開始就把鯊魚妖魔化。」


時代改變了。因為科學家對於解開鯊魚行為之謎,已經有長足的進展,鯊魚原本的形象令人恐懼,現在則變得更為複雜。我們愈了解鯊魚,就愈難以把牠們看成麻木不仁的殺手。彼得.本奇利在2000年的那篇文章中甚至承認,在《大白鯊》出版之後25年,他「現在可能無法昧著良心寫出那本書。」


全世界的鯊魚超過500種,多樣性非常高,包括身體像一輛巴士那麼長、性格卻十分溫和的鯨鯊(Rhincodon typus)。還有一種黑腹烏鯊(Etmopterus spinax),棲息在水面下數百公尺的深處,背上有像是光劍的棘刺,能用來嚇跑掠食者。


鯊魚處於困境之中。過度撈捕、棲地喪失、海洋汙染等,全都讓鯊魚的數量減少到危險的程度。1970年以來,遠洋海域中的鯊魚和魟魚的數量大量減少了71%。人類因為漁業活動和魚翅貿易,每年殺死約一億隻鯊魚,魚翅割下來當成做湯的材料,鯊魚的身體則拋回海中。這對於鯊魚而言是災難,因為牠們生長速度緩慢,而且一生當中繁殖下的後代數量少。對人類而言也是災難。鯊魚是頂級掠食者,對於在維持海洋生態系的平衡與健康中舉足輕重。我們需要鯊魚。如果沒有了鯊魚,生態系會分崩離析。


本刊內容會介紹這種海洋明星生物,詳細說明牠們的生活。你將會看到最新的科學發現,以及了解近距離接觸海洋中最惡名昭彰的動物會是什麼樣的感覺,還有保護鯊魚棲地的重要之處。最後則是在海岸邊從事活動時,如何和這種驚人的鄰居和平相處,畢竟是我們踏足到海洋,從人類的領域進入到了鯊魚的領域。

 
作  者 National Geographic
系  列 科普
出版 社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出版日期 2023年7月
書  度 28 cm x 21 cm
釘  裝 平裝
國際書號 4718009463080
書  價 HK$100
返回頁首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24年01月 No.266 年拯救大樺斑蝶》

內容簡介  

大樺斑蝶,也稱為帝王蝶,是一個讓人驚歎的物種。這種蝴蝶分布廣泛,從歐洲、美洲到太平洋西南部都能見到牠們的蹤跡,甚至在臺灣、香港都有紀錄。但牠們最為人所知的是美洲族群的遷徙行為。

鱗翅目物種(蛾與蝶)的遷徙其實並不罕見,印度約有250種蝴蝶有遷徙行為;2021年的一篇論文指出,全球有600種蝴蝶會遷徙,其中蛺蝶科就有275種,包括臺灣著名的紫斑蝶;但是論數量之大,距離之遠,少有超越大樺斑蝶者。


大樺斑蝶每年從加拿大南部與美國北部遷徙至墨西哥,遷徙路程可達4000公里,整個過程歷經三到五個世代,數量曾可達上億隻。然而,主要由於棲地的破壞,大樺斑蝶數量近年來急遽減少。IUCN的報告顯示,過去十年間,大樺斑蝶族群數量減少了23%至72%,其西部族群甚至減少了99.9%,因此IUCN將大樺斑蝶列為易危物種。我們在本期雜誌裡對大樺斑蝶的生存情況做了最新的報導。

大樺斑蝶數量急遽減少或許也與氣候變遷有關。自由亞洲電台在2022年初訪問了臺師大徐堉峰教授,徐教授指出,近年來臺灣發現許多熱帶蝴蝶物種,自1985至2008年間,至少有七個原本生活在熱帶地區的物種移居臺灣。而原本僅分布於臺灣南部的物種,如黃裳鳳蝶,如今在北部也能看到。紫斑蝶季節性遷徙數量也有減少,可能是北部氣候變暖,使紫斑蝶無須南下度冬。


在香港也發現了許多蝴蝶新種定居繁殖的紀錄,在2021年即有七個新種,而且大多是熱帶物種。另一方面,香港小冷水蝴蝶保育區直至2013年前後仍能見到數以萬計的大樺斑蝶,如今數量則急遽減少。

蝴蝶棲地與數量變化是大環境變遷的一個指標。在混沌理論中,把初始階段的細微變化能引發連鎖效應、造成巨大變化的現象稱為「蝴蝶效應」。我們讚歎這種神奇物種之時,也應理解,我們的日常行為也可能觸發蝴蝶效應,結果可能攸關蝴蝶這個物種的生死存亡。

 
系  列 科普讀物
出版 社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出版日期 2024年1月
書  度 25.5 cm x 17.5 cm
釘  裝 平裝
國際書號 1608262102662
書  價 HK$70
返回頁首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23年12月 No.265 年度精選影像》

內容簡介  

時至年終,我們依照往例,為讀者精選出過去一年內雜誌刊出的精采照片。《國家地理》雜誌有幸與全球最優秀的攝影師共事,在地球各個角落記錄當地的故事,提供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國家地理的專業編輯們每天耙梳這些影像(有些時候製作一篇報導就有數千張照片),尋找能夠傳達資訊、吸引目光和感動人心的攝影作品。


這不僅是精采影像的回顧,也是另一種新的檢視。當影像從原本故事的脈絡中抽離之後,我們更能看到這一幅幅影像獨立的美感風格與動人的時刻,更容易從中提煉出一張好照片應有的元素:技巧、美學,以及影像傳達的故事。


同時,讀者應該也會發現,這些影像訴說著我們這一年來各種值得深入關切的主題:戰爭的陰影、氣候變遷的影響、文化與生物的多樣性、探索的精神,與科學可能帶來的新希望。


我們在本期也報導了西班牙的阿爾罕布拉城堡,這個在穆斯林統治伊比利半島時留下的文化瑰寶也提醒我們,文化板塊的挪移是歷史發展的自然現象,歷史是活生生的,也需要我們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來看待,而不是以單一的宗教、文化觀點去理解。


呼應年末時節,我們在這一期雜誌中也報導了北美馴鹿的生存狀況。這種在傳說中為聖誕老人拉雪橇的迷人動物,主要生活在北美苔原和山區,我也曾在美國蒙大拿州的冰河國家公園見過牠們成群漫步,這篇報導告訴我們如今馴鹿族群正在面臨數量大幅下降的威脅,其真正原因仍有待發掘。


2023 是動盪的一年,烽火持續蔓延,氣候也繼續變暖,經濟上的挑戰讓許多個人與家庭擔憂。我們希望新的一年會否極泰來,也感謝讀者一直以來的支持,把這本雜誌作為您理解世界的窗口。

 
系  列 科普讀物
出版 社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出版日期 2023年12月
書  度 25.5 cm x 17.5 cm
釘  裝 平裝
國際書號 1608262102655
書  價 HK$70
返回頁首
 

《NASA的太空蜜蜂》

內容簡介  

自從美國航太總署(NASA)在2019年開始派遣機器「蜜蜂」幫手前往國際太空站,就幾乎每天都有愈來愈聰明的機器人問世。機器人技術的歷史其實超乎想像地漫長,且與人工智慧關係密切,本書就以這兩個領域為主軸,介紹其中最具開創性的發現與進展。


  從古代傳說中的機械人到特斯拉的自動駕駛車,《NASA的太空蜜蜂》記錄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演化過程,其中心思想就是利用有智慧的人造物件來滿足人類需求。如今這已然是成長最快速的科學研究領域,本書就以透徹而又平易近人的手法帶你認識它的演進史。


◎ 詳細介紹種種劃時代的實驗和發明,以及在機器人技術與人工智慧領域引領群雄的科學家。


◎ 從第一台可以運作的自動機,到徹底改變人類生活的電腦,乃至上太空工作的機器蜜蜂:這是一趟迷人而又充滿啟發性的旅程,帶領你進入今日成長最快速的科技領域。

 
作  者 Rob Waugh 羅布・沃
系  列 科普讀物
出版 社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書  度 21 cm x 15 cm
頁  數 176頁
釘  裝 平裝
國際書號 9786269719976
書  價 HK$127
返回頁首
 

《恐龍復活術》

內容簡介  

我們對恐龍的理解,基本上還是取決於發掘化石,而令人驚訝的是,尋找化石的技術層面依然很低,主要包括十字鎬、刷子,以及眉頭的汗水。而且現在發現的化石數量,已經大幅增加,更是前所未有。在全世界,經常有各種化石出土,每年都有數十個新物種浮上檯面,一旦落入經驗豐富的科學家之手,整個恐龍世界就可以展現在我們眼前。有了更多的新化石,就可以為同一物種提供多樣的觀點,或者填補缺失的部分,也可以指出先前的錯認或是誤解,並且揭露缺失加以修正。有時候,全新的物種就是從這樣的過程浮現出來。


不過,現代的古生物學最令人興奮之處,不只是包含全新的事物,也包括看待事物的全新方式。高科技的工具和跨學科的合作關係,發掘出我們以往不知道或無法知道的事物。這些新工具除了協助解開許多新鮮出土化石的謎團,也激發出新鮮的眼光,讓我們重新看待過去數十年來發現的化石。我們可以細究到最微小的鱗片紋理和羽毛殘根,甚至可以知道古生物的最後一餐吃了什麼,以及食物所含的遺傳物質。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電腦斷層攝影或掃描的效果愈來愈好,即使細如毛髮,如今都能清楚呈現,數位成像也能透露出比較精準的姿態。我們可以在顯微尺度下仔細觀察,加上栩栩如生的重建工作,不斷把全新面貌的古代世界擺放在我們腳邊。


同樣的,這些高科技工具和創新的合作研究,打開了一扇扇大門,讓我們能夠得知恐龍活著和死後的世界。數位化的重現工作可以互相比較「隕石撞擊」和「岩漿噴發」這兩種大災難,協助判斷哪一種因素讓所有恐龍同時而且永遠滅絕。


有了各種資料在手,古生物學家正快速改寫我們對古代巨獸的認知,包括牠們如何移動、如何變老、是否會把自己的恐龍蛋偽裝起來,或者是否用羽毛和頭冠來表現細緻的求偶儀式。歡迎來到探索恐龍的黃金時代,重新檢視舊有的發現,並且看看初次觀察到的新發現,這兩者一樣重要。


這些早期的探險家必定勇敢無比,除了徒步穿越苔原和山脈,還搭乘獨木舟航行過海。玻里尼西亞的航海家在太平洋上航越數千公里,最遠還到達距離智利海岸3200公里遠的偏遠島嶼復活節島。


冰河時期不但幫開啟了通往新大陸之門,使人類得以棲居,也創造了新的環境,促使人類文化的演化。冰河時期的人類經常捕獵猛瑪象及其他大型獵物,這需要密切合作並加強社會關係。以武器、工具或食物做為死者陪葬的做法,也變得普遍,這顯示人們相信某種形式的來世。


在大約1萬2000年前冰河時期結束時,氣候變得較為溫暖,有利於人類從狩獵採集生活過渡到農業。新石器時代聚居在城鎮裡的人類學會了種植作物、馴養動物及建造城市。世界各地許多河川流域及港口周圍紛紛出現特化的文化,於是,古代文明在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中國、地中海、大洋洲等地一一誕生。

 
作  者 National Geographic
系  列 科普讀物
出版 社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書  度 28 cm x 21 cm
國際書號 4718009463066
書  價 HK$100
返回頁首
 

《國家地理雜誌 中文版 2023年11月 No.264氣侯危機有解?》

內容簡介  

隨著聖嬰效應的回歸,今年夏天已被證實是有氣候紀錄以來最熱的夏季。聖嬰現象的週期一般在2-7年,可以預期,未來幾年中,全球持續溫度上升的機率大增。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在今年3月預測:「2023到2026 年間,至少有一年會打破最暖紀錄的機率有93%;全球氣溫升高到工業化前平均溫度的攝氏1.5度的機率有50%。」僅僅幾個月,這個預言就已成真。另一個令人擔憂影響氣候的因素是戰爭。根據英國《衛報》的報導,全球軍事佔溫室氣體排放的6%,這還是大部分政府不揭露其軍事碳排放的情況下統計的。即使在和平時期,國防單位往往是政府部門碳排放最高的,在美國、瑞士、英國都是如此,而如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中國大陸等軍事大國則未揭露其軍事相關碳排放數據。


戰時的碳排放則更加驚人。根據美國布朗大學華生學院的統計,美國在反恐戰爭期間,釋放了12億噸溫室氣體,相當與2億5700萬輛汽車一年的排放量。隨著全球軍事預算的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也隨之升高。如今烽煙四起,除了俄烏戰爭持續膠著,以巴衝突也愈演愈烈,周邊國家是否會捲入戰局,也在未定之天;如何減碳,甚至移除碳的課題,也就從未如此嚴峻。


本期我們報導了碳移除技術的最新進展。正如報導所說,如今光是達到零排放都難以解決我們面臨的氣候問題,我們還需要大量移除已經存在於大氣中的碳。全球有許多科學家正在汲汲於尋找能有效快速移除碳的作法。報導中列舉了各種五花八門、創意無窮的技術,雖然許多仍在發展之中,還很難斷定最終成效如何,但是畢竟讓人看見人類為自己善後的一線希望。我們邀請讀者閱讀、關注這些新技術的發展。


報導中討論了與碳移除相關的道德風險議題,也就是排碳大戶藉著投入除碳技術的研究來為自己的碳排放洗白,而將碳排放的持續合理化。我同意文中引述的觀點,減碳與碳移除必須雙管齊下。但另一方面,口口聲聲減碳,卻不積極防止戰爭發生,對大量無辜平民的死傷視而不見、對戰爭造成的環境危害與碳排放導致的全球風險不置一詞,恐怕才真有道德上的可議之處。


達到零碳排無法拯救世界。我們需要大規模移除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全世界努力達成相當於人類曾取得的所有成就。數百年以來,我們開挖、劈砍、焚燒、鑽地、抽送、剝除、鍛造、燃燒、點火、發動、驅趕,還有以我們想得到的方式,將2.4兆公噸的二氧化碳釋放至地球大氣層。


這相當於5220億輛車一年、或是今天地球上每人駕駛65輛車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冰島雷克雅維克30公里外,一座像月球的山谷,艾妲.亞拉多堤爾正在執行送二氧化碳回源頭的任務。今天她送回的量只有一點點,但在未來幾年會多很多。透過把二氧化碳送進地底,她的目標是反轉人類史上最重要的行為之一:開採大量地底下的碳做為化石燃料;這些燃料是現代文明的命脈,但如今也成了禍根。她的時間不多,我們也沒有。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氣候以及新高溫紀錄已然來臨,也必定會愈來愈嚴重。

 
系  列 科普讀物
出版 社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書  度 25.5 cm x 17.5 cm
釘  裝 平裝
國際書號 1608262102648
書  價 HK$70
返回頁首
 

《元素週期表終極圖鑑(新版)》

內容簡介  

大自然裡所有的東西,無論是山脈、海洋,或是我們呼吸的空氣、吃的食物,都是由簡單的元素組成。你可能聽過幾種元素的名稱,像是金、鐵、氧和氦,不過這只是118個元素裡的少數4個。許多元素具有獨特的化學和物理性質,有時真讓人大吃一驚,例如固體的鎵會在手裡熔化、硫化合物聞起來像臭雞蛋、氣體氟可以把水泥燒出一個大洞!我們很少找到純的元素。大多數情況下,元素會相互結合,形成化合物,組成我們身邊的各種物質,例如氫和氧產生水、鈉和氯形成鹽,碳則存在於幾百萬種化合物當中,其中很多(像是蛋白質和糖)都是我們身體運作的基礎。


想更了解元素,就要好好研究元素週期表。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利用元素週期表,羅列並詳細說明每個元素。元素週期表標示出每個元素的重要資訊,並將型態相似的元素分在同一組。有了這些資訊,就可以善用元素來製造許多需要的東西,例如牙膏裡的氟化物能讓牙齒更強壯、晶片裡的矽晶體可以操控小型裝置和手機。


每個元素都有自己的故事,像是來源、功能和用途。現在就讓我們開始一趟迷人的旅程,認識每一個元素!


◎ 從A到Z 介紹元素週期表上的118種自然與人造的元素,並解釋它們的特性和原子結構。

◎ 收錄1000多張吸引人的全彩照片,不僅呈現每一種元素的諸多自然型態,也介紹它們會出現在哪些尋常和不尋常物件裡,以獨到而親切的方式拉近孩子和元素之間的距離。

 
作  者 Tom Jackson 湯姆・傑克森
系  列 科普讀物
出版 社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出版日期 2023年8月
書  度 29 cm x 23 cm
頁  數 208頁
釘  裝 精裝
國際書號 9786269719983
書  價 HK$266
返回頁首
 

《圖解恆星系(新版)》

內容簡介  

一次認識從1光年到138億光年的宇宙!透過天文照片、電腦模擬、空間示意、3D繪圖──以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恆星的奧妙與壯麗,用最清晰的方式解答你對恆星的所有疑問。


在書中你會知道:

• 宇宙如何誕生與觀測,和宇宙結構理論。

• 恆星的定義、內部結構、大小、光度與生命階段。

• 什麼是超新星、中子星、聚星、變星,以及各種類型和特性的恆星。

• 什麼是黑洞、星系、星雲、星團,以及各種恆星系統和內部活動。

• 全天88星座在天球上的分布位置、關鍵數據、深空天體……以及其他觀星知識。

• 恆星發現、觀測與星圖繪製等歷史年表。


認識星系、宇宙結構和全天星座的最清晰地圖指南

從孕育恆星的星雲、超大質量黑洞,到宇宙最遙遠的角落,《圖解恆星系》帶你離開太陽系,以精采絕倫的電腦繪圖與資訊圖表,對全宇宙已知各類型的發光天體進行全面性的解說。書中以先進成像技術繪製的清晰圖解,讓你細細觀察各種恆星、星系、星團的驚人面貌。


本書以太空望遠鏡和世界各地地面天文臺的最新觀測數據和拍攝畫面繪製編寫,並透過3D圖形切割出天球上88個星座的分布位置,以全面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完整的宇宙動態和空間結構,讓你對恆星獲得前所未有的認識,是天文迷的必備參考書。


◎ 88星座全圖解,介紹星座的構成與背後的美麗故事

◎ 視覺化、系統性呈現地球可觀測到的數千億顆恆星

◎ 透過史上最詳盡的繪圖與資訊圖表,帶你深入宇宙的每個角落

 
作  者 R. Dinwiddie, D.W. Hughes, G. Jones, I. Ridpath, C. Stott, G. Sparrow
系  列 科普讀物
出版 社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出版日期 2023年3月
書  度 28.5 cm x 23.5 cm
頁  數 264頁
釘  裝 精裝
國際書號 9789860693485
書  價 HK$400
返回頁首
 

《圖解銀河系(新版)》

內容簡介  

這個世界一度再簡單不過了:基本上就是由我們人類,以及周圍看到、感知到的所有事物構成。不過在公元前4世紀,哲學家阿爾庫塔斯(Archytas of Tarentum, 428–327 b.c.)就提出,世界沒有邊界。

倘若世界有邊界,長矛手就可以走到邊界,把矛往外擲出,而矛會落在某個更遠的地方。因此阿爾庫塔斯說,世界必定無限大。


我們也可以一一點出,還有哪些人擴大了人類看世界的眼界,就像阿爾庫塔斯長矛論證中的長矛手。第一位登場的就是波蘭教士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他說明了第一個正式的太陽系模型,太陽位於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則繞著太陽運行。


第二位擲出長矛的是德國天文學家弗里德里希.貝塞爾(Friedrich Bessel, 1784–1846),他是計算出我們與鄰近恆星距離的第一人。第三位長矛手艾德溫.哈伯(Edwin Hubble, 1889–1953),他確立了宇宙是由現在稱為「星系」的運行系統組成;他還發現宇宙正在膨脹,也就是宇宙源自140億年前、難以想像的熾熱且緻密狀態。


今日,或許也有位長矛手正絞盡腦汁證明,我們的宇宙只是眾多宇宙中的一個,也就是科學家所說的多重宇宙。


追隨四位長矛手

這本《圖解銀河系》特刊的章節是跟隨阿爾庫塔斯的長矛手一起推進,把我們的宇宙想成四層環環相扣的「宇宙」。


第一層是我們的太陽系。

第二層是銀河系。我們已經知道,銀河系以及其他星系中的物質,大多是由先前一無所知的暗物質所構成的。

第三層是「宇宙」,也就是星系中大量物質的集合,其中大多是一種稱為暗能量的未知形式。

至於第四層「宇宙」,根據某些現代理論,是巨大的多重宇宙,而我們的宇宙只是其中之一。


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吧!

 
作  者 National Geographic
系  列 科普讀物
出版 社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出版日期 2022年12月
書  度 28 cm x 21 cm
釘  裝 平裝
國際書號 4718009462960
書  價 HK$100
返回頁首
 

《國家地理雜誌 中文版 2023年10月 No.263遠離地球上太空》

內容簡介  

【直上天際 遠離地球】

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阿提米絲計畫讓人類踏出一大步,離月球、火星,以及無垠遠方都更近了一點。 NASA最新設計的太空船不只是要載人上月球,而是前往從未深入的太空。2002年,阿提米絲計畫多重任務的第一趟旅程,是未載人的阿提米絲一號太空船飛到離月球數千公里遠之處,然後成功回到地球。

下一個任務:阿提米絲二號最快會在2024年秋天,載著四位太空人自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升空。送他們上太空的會是能視任務調整且推動力超強大的太空發射系統,而他們會在月球背面周圍進行為期十天的任務。目標:測試各項系統與太空人的能力,為未來的任務做準備,將深太空探索的疆界推進至月球並超越它。


【前往古老星系的時光之旅】

韋伯太空望遠鏡可以看到前所未有的宇宙深處,其中的這幅影像中,可以看到數以千計的恆星與星系,包括位在中心、使光彎曲的明亮星團。


【解碼宇宙的起源】

宇宙迷濛的嬰兒時期被稱為黑暗時期,這個時期隨著最初恆星的到來而告終。這些恆星的光啟動了一個驅散並清除宇宙濃霧的過程,催化了宇宙為時10億年的轉變,形成許多星系、黑洞,以及其他我們在夜空中看到的現象。科學家使用韋伯太空望遠鏡探索關於宇宙最早天體的問題。


【尋找地外衛星生命】

太空生物學家想在太陽系的冰冷衛星上尋找生命,但他們首先必須在地球上測試技術。 在挪威的斯瓦巴群島,攝影師卡斯坦.彼得在雪上摩托車的燈光照映下,操控無人機拍攝這個圓頂狀地形以顯示其規模。這種地形叫冰舉丘,這一座是這個地區最大的一個。微生物學家迪米崔.卡列尼琴科專門研究生活在冰舉丘下方的水脈與冰層裡的微生物。

太空生物學家和國家地理探險家凱文.漢德協助卡列尼琴科,從斯瓦巴群島隆雅市附近的冰舉丘裡採集冰芯。生活在冰舉丘裡的微生物群落,在黑暗寒冷的棲地裡採取的生存策略,跟可能棲息在冰冷衛星上的生命形式或許有相似之處。


【外星海洋】

太陽系有幾顆衛星上都存在靠重力間接加熱的液態水。有些衛星的含水量可能甚至比地球的多好幾倍。雖然科學家猜測海王星的一顆衛星上有液態水,但木星和土星的衛星距離我們更近,也更容易到達。目前已經排定太空船在接下來20年間前往探索這些水世界。

 
系  列 科普讀物
出版 社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書  度 25.5 cm x 17.5 cm
釘  裝 平裝
國際書號 1608262102631
書  價 HK$70
返回頁首
[ 上一頁 ]    1 2 3 4 5 6 7 8    [ 下一頁 ]
28頁 之 第 3 頁 (共 277 筆記錄)
 
 

第 1 位:
 

第 2 位:
 

第 3 位:
點子出版:
《無聊爛GAG怪 2》
 

第 4 位:
 

第 5 位:
 

第 6 位:
 

第 7 位:
創造館有限公司:
《九龍城寨前傳之龍頭》
 

第 8 位:
 

第 9 位:
 

第 10 位:
 

第 11 位:
火柴頭工作室:
《我們的鳥山明》
 

第 12 位:
亮光文化有限公司:
《香港美味》
 

第 13 位:
火柴頭工作室:
《飄飄言 貳》
 

第 14 位:
亮光文化有限公司:
《高敏塵抗內耗手記》
 

第 15 位:
點子出版:
《彌敦道禁區》
 

 

第 17 位:
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
《焦慮症少年之事件簿》
 

第 18 位:
蜂鳥出版:
《心後事》
 

第 19 位:
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
《當值背後》
 

第 20 位:
亮光文化有限公司:
《原來做大人是這麼不容易的》
 
 
(C) Copyright 2024 Global China Circulation & Distribu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泛華發行代理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