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種分類 > 科普讀物 |
 |
1 2 3 4 5 6 7 8 [ 下一頁 ] 14頁 之 第 1 頁 (共 133 筆記錄)
|
|
|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25年04月 No.281 33國家地理典範人物》
內容簡介 |
: |
|
【封面故事 33國家地理典範人物】
已經137 歲的《國家地理》雜誌自然是一本有歷史的雜誌。這段歷史開始於1888 年,33位高瞻遠矚的社會菁英決定成立一個組織來「增進與普及地理知識」。國家地理學會因而誕生,在未來一百多年中造成深遠影響的《國家地理》雜誌,正是這個學會的會員刊物。
這本雜誌經歷了許多變化,但不變的是對探索和科學的持續支持與關注,並通過報導對世界做出正面影響。
因此本期雜誌我們實現了一個新想法,就是在今日世界當中,選出33位延續國家地理精神、為世界帶來正面改變的人物。這33人來自世界各地,有些您或許聽過,有些可能完全陌生,但是他們各自在不同領域中挑戰不完美的現況,從氣候變遷到生態保育,有些為他人提供更好的經濟機會,有的致力改善大眾的精神健康。
如果您關心時事,那麼想必也會感覺當今的世界局勢充滿了對既有秩序的衝擊,對傳統價值的顛覆。我因而覺得在此時推出這個報導更加有振奮人心的作用。只要付諸行動,我們的世界就可以變得更好,這是這些現代的33人士帶給我們的啟發。希望您會喜歡這期雜誌,也希望更多讀者加入把世界變好的行動團隊。
|
|
系 列 |
: |
科普讀物 |
出版 社 |
: |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
出版日期 |
: |
2025年4月 |
書 度 |
: |
25.5 cm x 17.5 cm |
釘 裝 |
: |
平裝 |
國際書號 |
: |
1608262102815 |
書 價 |
: |
HK$70 |
返回頁首 |
|
|
|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25年03月 No.280 失落的維京女英雄》
內容簡介 |
: |
|
【封面故事 維京時代的女戰士】
考古學家一直以為,在維京時代站上殘酷的戰場是男人專屬的權利。但近年有新的證據顯示,維京女性在戰爭與商業各方面,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更準確地描繪出維京人性別角色的複雜樣貌。
【震撼人心的火山步道】
世上少有幾條步道如此獨特,不只因為它能讓你近距離體驗活火山,也因為它最壯麗的景色是出現在夜間。
【巴西塞拉多被犧牲的荒野】
這片遼闊的稀樹草原重要性不下於亞馬遜,如今卻陷入一場兩難的戰爭:一邊是農業開發浪潮的壓力,一邊是保護大地與生態的需求。
【加拿大最後馴鹿群的漫長旅程】
一群馴鹿在一場突破性的實驗中遠渡重洋來到加拿大的北極圈,在因紐維亞盧克人的悉心照顧下茁壯成長,也使受氣候變遷劇烈影響的北極生態系往復原的方向邁進一大步。
【尋找爸爸的蝴蝶】
身為攝影記者的女兒循著父親的足跡,穿越南高加索地區,找尋一種她父親生前未曾見過、但以他為名的稀有蝴蝶,想藉此理解在她14歲那年就去世的父親。
【穴鴞守護者】
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城市快速擴張,使世界上唯一生活在地面下的穴鴞面臨嚴峻生存壓力。一群保育專家以無比堅毅的精神發揮各種巧思,只求這種小型貓頭鷹能繼續生存下去。
|
|
系 列 |
: |
科普讀物 |
出版 社 |
: |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
出版日期 |
: |
2025年3月 |
書 度 |
: |
25.5 cm x 17.5 cm |
釘 裝 |
: |
平裝 |
國際書號 |
: |
1608262102808 |
書 價 |
: |
HK$70 |
返回頁首 |
|
|
|
|
《打造幸福腦》
內容簡介 |
: |
|
★金融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最佳科普書★
★已售出美、韓、俄、德等10國版權★
★亞馬遜4.3顆星好評★
倫敦⼤學學院博士、劍橋大學精神醫學系認知神經科學助理教授
英國神經科學家──卡蜜拉.諾德──強勢處女作
最深入、最完整地剖析「幸福」這回事
▲吃下肚的食物、做出的各種行動,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與心情?
.多巴胺其實不是「愉悅化學物質」!
.你的腸道,在偷偷影響你的心理健康狀態!
.為什麼人在興奮時,不會覺得痛?
.運動真的可以讓心情變好嗎?
.電療是不是會讓人失憶又變笨?
.為什麼我吃了抗憂鬱劑,卻一點用也沒有?
.對身心有益的生活方式,真的存在嗎……?
▲對大腦來說,「幸福」到底是什麼?
談到建立幸福感這件事,沒有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途徑。比起冥想和運動,有些人確實更能透過吃巧克力而得到巨大的快樂——每個人都能打造出專屬於自己的「幸福感」,因為我們的大腦都是獨一無二。
那些與幸福相關的主張,是否都能有科學研究佐證?
快樂、欲望及痛苦,在大腦中究竟是怎樣的存在,而我們又對此有多少了解?
在這本有趣且富含知識的書中,榮獲Brainbox年輕研究人員獎的腦科學家卡蜜拉.諾德,將以大腦的科學原理及最新研究來破解一般人對快樂和幸福感的困惑與迷思。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從認識大腦、疼痛管理、從經驗中學習;到探討⼤腦影響身體及⼼靈的路徑、各式心理治療⽅法的原理,以及日常中能提升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無論你是否正在經歷痛苦,或只是努⼒保持心情平靜,這本書都是一個邀請,讓我們有機會發現如何感覺更好,以及原因何在。
|
|
作 者 |
: |
卡蜜拉.諾德 |
系 列 |
: |
自然科普 |
出版 社 |
: |
悅知文化 |
出版日期 |
: |
2025年1月 |
書 度 |
: |
17 cm × 23 cm |
頁 數 |
: |
304頁 |
釘 裝 |
: |
平裝 |
國際書號 |
: |
9786267537527 |
書 價 |
: |
HK$183 |
返回頁首 |
|
|
|
|
《太空之謎》
內容簡介 |
: |
|
人類登上了月球,但仍不知月球是怎麼形成的,有多少歲數,到底能不能作為一個人類可移居的前哨。
探測器走訪了多個木星和土星的衛星後,但能確認的只是我們勢必需要再度回訪這些冰雪世界,續探在那深海中旖旎幽茫的生命可能。
哈伯等太空望遠鏡已經向世人揭示了遙遠宇宙的大部分,但天空中還有全新的天眼即將顛覆我們對星系形成和宇宙本身起源的看法。
隨著一系列新任務展開,科學家和探險家採用創新技術深入剖析眼前的謎團,不久後阿提米斯計畫將讓人類再次登陸月球,月球表面塵土將再次印踏著地球人的足跡。
|
|
作 者 |
: |
National Geographic |
系 列 |
: |
科普讀物 |
出版 社 |
: |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
出版日期 |
: |
2024年11月 |
書 度 |
: |
28 cm x 21 cm |
釘 裝 |
: |
平裝 |
國際書號 |
: |
4718009463547 |
書 價 |
: |
HK$100 |
返回頁首 |
|
|
|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25年02月 No.279 尋找另一個人族物種》
內容簡介 |
: |
|
寮國的一枚臼齒、西藏高原的一個下顎骨,西伯利亞的一塊小指碎片。科學進展迅速,古遺傳學、蛋白質研究和放射線定年都有所突破,帶來許多小小的發現,也正在重寫我們的演化史。大量的新觀點不只徹底改變對我們人類起源的了解,也挑戰了人類定義的概念本身。
我們所有人(地球上的80億人口)都屬於同一個物種。我們智人是地球上最後的人族。不久之前,科學家普遍認為現代人類從非洲擴散出去的同時,也依循著相對直接的演化進程,那條路徑獨立於其他物種之外,也隱然比較優越。即使到了今日,演化最深入人心的一個形象仍是所謂的「人類進化圖」,這張圖被大量印在T恤和海報上,顯示我們的祖先勇往直前地朝智人推進,身子逐漸挺直,變得高大自負,大步走向未來。
關於演化的思維正經歷天翻地覆的變化,粉碎了那種簡潔、線性的人類起源觀點,開始用更加複雜的理解取而代之。研究者現在知道的是,距今4萬到7萬年之間(也就是我們演化發展中的關鍵時期),世界充斥著各式各樣的人類。智人遷移到歐洲和亞洲各地時遇見了其他人類,有時甚至和他們混種。2010年,瑞典古遺傳學家斯凡特.帕波首度完成尼安德塔人的基因組圖譜,發現了人族物種之間混血的證據。帕波的成果證實,尼安德塔人和智人生育了後代――而基因交換造成了重大深遠的影響。在尼安德塔人滅絕4萬多年後的今日,大部分現存的人類都帶著他們殘存的DNA。但還有誰曾經和我們共享地球?我們和其他這些人類的互動,又是如何塑造了我們自己的演化之路並導致他們滅絕?古人類學家正日益深入這些謎團 ――那也正是迪米特和扎諾里在研究眼鏡蛇洞那顆神祕牙齒時所面臨的謎團。
資訊含量最豐富的一個線索,來自俄羅斯與哈薩克邊界附近的一座西伯利亞洞穴,研究者在那裡找到一根小指的碎片,不比一顆豌豆大。丹尼索瓦洞穴內溫度極低,因而保存了在那裡發現的尼安德塔人化石內的古老DNA。不過這塊超過6萬年的小指骨頭不一樣。帕波和他的團隊分析骨頭的DNA後獲得了驚人發現――這塊化石屬於完全未知且已消失的人類物種。帕波的團隊把他們命名為丹尼索瓦人,這是第一個完全由DNA辨識出的人類群――專家稱這種完全不知其形態特徵的物種為「幽靈物種」。丹尼索瓦洞穴裡還有其他帶有這個物種DNA的化石,包括一個女孩的骨頭,她的父親是丹尼索瓦人,母親是尼安德塔人――是至今唯一發現的第一代混種人族。
遺傳學家藉由這個手指碎片,追蹤世界各地從冰島到祕魯的現代人口中的丹尼索瓦人DNA,最後發現在距離丹尼索瓦洞穴8900公里之遙的巴布亞紐幾內亞人口中,丹尼索瓦人的DNA含量特別高。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智人和丹尼索瓦人與尼安德塔人都曾混血,並且把他們的DNA帶到了地球各地。古人類學家現在認為,這些「基因流動事件」並不是特例,而是演化的重要驅動力,幫助智人適應新環境,也讓我們大多數人和滅絕的古人類群之間有直接的生物學連結。
|
|
系 列 |
: |
科普讀物 |
出版 社 |
: |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
出版日期 |
: |
2025年2月 |
書 度 |
: |
25.5 cm x 17.5 cm |
釘 裝 |
: |
平裝 |
國際書號 |
: |
1608262102792 |
書 價 |
: |
HK$70 |
返回頁首 |
|
|
|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25年01月 No.278 尋獲堅忍號》
內容簡介 |
: |
|
堅忍號是1914年英國探險家恩斯特•沙克爾頓組織的南極探險隊搭乘的木製帆船,在1915年1月就因船在南極洲海岸被海冰困住被迫棄船,同年11月,因為船身被浮冰擠壓破裂而終告沉沒。
沙克爾頓率領的28人探險隊是要挑戰人類首次橫越南極洲大陸,但最終功敗垂成。然而他克服各種困難,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中將所有隊員安全救回,成為後世領導統御的典範,反而因此名留青史。後人稱沙克爾頓的探險為「最成功的失敗」。也因此,這艘沉船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
這艘船在南極洲的冰下塵封超過百年,一群沉船獵人憑藉現代科技以及堅韌的意志,幾經失敗終於在2022 年3月5 日,正是沙克爾頓逝世百年整兩個月後,發現了這艘沉船的遺骸。
為堅忍號船長恩斯特.沙克爾頓的偉大南極探險寫下最終章。
|
|
系 列 |
: |
科普讀物 |
出版 社 |
: |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
出版日期 |
: |
2025年1月 |
書 度 |
: |
25.5 cm x 17.5 cm |
釘 裝 |
: |
平裝 |
國際書號 |
: |
1608262102785 |
書 價 |
: |
HK$70 |
返回頁首 |
|
|
|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24年12月 No.277 年度精選影像》
內容簡介 |
: |
|
照例在一年結束之時,我們精選出一系列在今年雜誌裡刊登的最精采照片,作為年度圖輯。這些照片不僅僅是視覺的饗宴,除了賞心悅目的色彩與構圖之外,它們呈現我們世界的真實面貌,而不是用美麗的影像掩蓋嚴肅的議題。它們表達我們世界的複雜性,而不是簡化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以符合某些特定的敘事方式。
它們讓人產生好奇,讓人想進一步了解照片背後的故事,並且引發我們的情緒:可能是喜悅、悲傷、憤怒,甚至激發我們起身行動。
今年選出的20 張照片中,從在南極洲冰崖上第一次躍下的皇帝企鵝幼崽,到美國德州撲天蓋地的墨西哥游離尾蝠;從塔吉克山區裡綜合各種信仰元素的虔誠禮拜者,到加彭洞穴裡嘗試重建歷史氣候紀錄的科學家;從充滿前景的未來燃料,到非洲因獸車爭道造成的人與大象的死亡悲劇。這些照片提醒我們,我們生活的世界是豐富、複雜、多元的,既充滿了挑戰,也蘊含著希望。
在這些照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艾咪•維塔利在肯亞拍攝的犀牛胎兒照片(40 頁)。照片裡科學家帶著藍色外科手套的雙手捧著一個僅有拇指大的動物胚胎,藍色手套與棕色的犀牛胎兒形成鮮明的對比,讓觀者既受到色彩和構圖吸引,又同時對照片的內容產生好奇。
關於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要請讀者移駕到篇章的內容進一步了解。但是這是一個既悲傷,又讓人滿懷希望的故事。這張照片結合了引人入勝的影像,觸動人心的故事,表達了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揭示了容許樂觀的未來。這是國家地理影像的力量。
|
|
系 列 |
: |
科普讀物 |
出版 社 |
: |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
出版日期 |
: |
2024年12月 |
書 度 |
: |
25.5 cm x 17.5 cm |
釘 裝 |
: |
平裝 |
國際書號 |
: |
1608262102778 |
書 價 |
: |
HK$70 |
返回頁首 |
|
|
|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24年11月 No.276 AI世紀革命》
內容簡介 |
: |
|
不久之前公布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兩位人工智慧領域的先驅:霍普菲爾德與辛頓,讓許多人備感意外。幾天後公布的諾貝爾化學獎,又頒給了三位開發出用於蛋白質分析與設計AI 模型的科學家,貝克、哈薩比斯與瓊珀。這再度證明AI 如今是顯學中的顯學,已經並將繼續對人類未來科技與知識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對AI 可能帶來災難的警訊也從未停止。今年3月,美國國務院委託的一份報告,在訪問了超過200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後指出,人工智慧的超快速發展在最壞的情況會「對人類物種造成滅絕等級的威脅」。去年,超過350位AI 領域的企業領袖、研究者與工程師在一份公開信中也做了類似的呼籲,警告政府與民間應該積極研究如何降低AI帶來的風險。
無論如何,AI 已經全面進入我們的生活。但是它的運用和影響可能遠比一般人知道的深遠。在本期雜誌中,我們報導了AI 在許多科學研究上的應用,包括醫療、天文學、考古、自然災害的預測,甚至協助人類破解其他動物的語言。我們邀請讀者一起探索這些令人興奮的AI 新用途。
當然,我們也討論了AI 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這包括大量使用能源的環境衝擊(你每跟ChatGPT 對話一次就可能會消耗約500 毫升的水);生成式AI 模糊了現實與虛構的界線,麻痺了我們的認知(你現在看見一幅戰爭場面殘酷的畫面時,會不會先懷疑這是否是真實的?);以及AI 如何深化現存的各種問題。
AI 已經是人類發展不可迴避的問題。但就像核能和許多其他強大的工具一樣,它可能帶來毀滅,也可能是生存問題的解方。人類最終還是要憑藉自己的智慧來做出選擇。
|
|
系 列 |
: |
科普讀物 |
出版 社 |
: |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
出版日期 |
: |
2024年11月 |
書 度 |
: |
25.5 cm x 17.5 cm |
釘 裝 |
: |
平裝 |
國際書號 |
: |
1608262102761 |
書 價 |
: |
HK$70 |
返回頁首 |
|
|
|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24年10月 No.275 亞馬遜探索大行動》
內容簡介 |
: |
|
【封面故事 亞馬遜】
亞馬遜這個名字的由來,要從1542年6月24日開始講起。那天,西班牙人法蘭西斯科.德.奧雷亞納正在祈求他的遠征隊能從這片綠色世界脫困。他的兩艘船和船上為數不到50、餓得發慌的探險隊員,正逐漸靠近他們一心想望的出路。過去七個月來,他們航行過一條又一條發源於安地斯山腳下的支流,如今總算抵達他們平生見過最大的河川,奧雷亞納祈盼這條河很快就會帶著他們駛入大西洋。
隨行的加斯帕.德.卡爾瓦哈是道明會修士,留下了旅程的詳細記述。卡爾瓦哈寫下這些歐洲人遇到進步的文化時的驚訝――沿河有人口稠密的村落,其中一個村子還綿延了好幾公里。他描述了寬闊道路的路網、美麗的廣場和厚重木材製成的柵欄、精心耕種的農田,還有跟西班牙陶器一樣精美的彩繪陶器。這一路上,有些聚落慷慨地接待他們,以樹薯、山藥、玉米和烏龜肉招待他們。
在6月的那一天,在離這條大河的終點還有將近100公里遠處,他們竟遭到一群由凶猛女子率領的戰士攻擊,「她們驍勇善戰,連那些印第安男人都不敢不提防。」卡爾瓦哈身側中了一箭,但大難不死,後來他把這些女子比作希臘神話裡的亞馬遜女戰士。他的旅行見聞,是橫越南美洲的歐洲人對這片新大陸的最早記載,西班牙當局後來斥之為空幻之作。然而,不管「亞馬遜」這個名稱多麼不符史實,都開始被用以指稱這片廣袤又複雜的地區。從那時起,亞馬遜流域就一直受許多毫無根據的說法所界定,近幾年才有考古學家(比如我)和其他科學家開始澄清事實。
|
|
系 列 |
: |
科普讀物 |
出版 社 |
: |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
出版日期 |
: |
2024年10月 |
書 度 |
: |
25.5 cm x 17.5 cm |
釘 裝 |
: |
平裝 |
國際書號 |
: |
1608262102754 |
書 價 |
: |
HK$70 |
返回頁首 |
|
|
|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24年09月 No.274 深海探索新紀元》
內容簡介 |
: |
|
【封面故事 深海探祕】
深海是鮮少有人探索的寂靜世界,本文記錄了研究船海洋探索號上的科學家團隊,潛入灰六鰓鯊獵食場進行標識任務,希望藉機窺探這片未知境地。
【摸索前進】
一位作家到了39歲,才終於知道自己為什麼總是認不出面孔,也記不得人的長相。原因揭曉:是一種俗稱為「臉盲症」的神經疾病。
【毛蟲心機】
毛蟲變成蛾和蝶之前,為了求生存必須鬥智,欺騙潛在的捕食者。牠們各出奇招,有的偽裝成葉子,有的發展出假眼。一位愛好自然的攝影師拍下牠們的各種樣貌,希望能促進毛蟲保育。
【揭開撒哈拉史前墓葬之謎】
二十幾年前,一位古生物學家無意間發現了非洲最大的石器時代墓葬。從那時候開始,他就不斷回到當地尋找關於墓葬的線索,每次都有新的發現,也每次都帶來新的謎團。
【追蹤長征的幽魂】
記者保羅·薩洛培克的「走出伊甸園」計畫是一項走遍世界的徒步之旅,如今已邁入第12年。這次他來到中國,重新踏上90年前紅軍的長征之路。
【如何建造一隻恐龍】
如果你是一隻恐龍,在岩層裡被埋沒了1億多年,如今被發掘回到地表,古生物學家會怎麼把你重組出來?本篇報導記錄了一個專業團隊從化石骨頭建造出一隻巨大恐龍骨架,送到博物館展示的完整過程。
【歡迎來到棕熊天堂】
捕魚、散步、玩耍、照顧小孩──這就是阿拉斯加卡特麥國家公園的棕熊日常。來到這裡的遊客,可以看見棕熊最自然的樣子,並體會野生動物與荒野在我們生活中的價值。
|
|
系 列 |
: |
科普讀物 |
出版 社 |
: |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
出版日期 |
: |
2024年9月 |
書 度 |
: |
25.5 cm x 17.5 cm |
釘 裝 |
: |
平裝 |
國際書號 |
: |
1608262102747 |
書 價 |
: |
HK$70 |
返回頁首 |
|
|
1 2 3 4 5 6 7 8 [ 下一頁 ] 14頁 之 第 1 頁 (共 133 筆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