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種分類 > 科普讀物 |
 |
|
|
《國家地理雜誌 中文版 2021年8月 No.237 玻璃蛙》
內容簡介 |
: |
|
自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世界飢餓人口不斷增加。根據聯合國糧食計畫署2021 年《世界糧食危機》報告,聯合國分析的55 個國家和地區在去年有至少1 億5500 萬人在糧食安全上處於「危機」或更嚴重的狀態。不僅較2019 年增加2000 萬人,也來到五年新高。
在全球的尺度看,糧食計畫署統計2019 年全球飢餓人口為將近6.9億人,預估到2030 年將增長至8.4億人。也就是說,世界目前每九個人就有一個人填不飽肚子。讓世界在2030 年將飢餓人口清零的目標現在看來已遙不可及。
飢餓的危機不只發生`在開發中和衝突中的國家,富裕國家由於貧富差異日益巨大,貧窮階級同樣面臨吃不飽飯的問題。我們在本期雜誌報導美國飢餓問題,指出美國有高達4500 萬人在2020 年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對比美國富豪爭相上太空旅遊的新聞,更顯得異常諷刺。
回頭看臺灣,低收入戶去年底為14 萬6342 戶,以人數計則超過30萬人。今年疫情急遽升溫,此數顯然將大幅攀升。這點從失業人口數可以看出:臺灣失業率已從去年底的3.68% 暴增至6 月分的4.8%,失業人口達到57 萬人。農委會在2018 年指出,臺灣有7.8%,即約180 萬人餓著肚子,在疫情衝擊下,此數應該有相當幅度的增長。
新冠肺炎疫情自5 月中在臺灣爆發,進入三級警戒後,無法正常營業的店家與失業、無薪的民眾不計其數。
民間自發的愛心便當或待用餐愈來愈多,固然表現出民間的溫暖與善良,但也凸顯飢餓問題的嚴重性。相比之下,政府紓困與支持顯得步履蹣跚,儘管預算編列龐大,但真正落實到底層民眾的方案寥寥可數。
臺灣人均GDP 超過3 萬美元,股市不斷創新高,高科技產業占全球舉足輕重地位,但社會底層的生活卻益加艱苦,雖然有民間團體的善行義舉能解少數人的燃眉之急,但就如疫苗問題一樣,消除飢餓的解決之道無法由民間力量獨自完成,還是需要政府來主導與落實。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的詩句在時隔1300 年後仍然能引起人們的共鳴,這說明了我們在消除飢餓之路依舊任重道遠。
|
|
系 列 |
: |
科普讀物 |
出版 社 |
: |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
出版日期 |
: |
2021年8月1日 |
書 度 |
: |
25.5 cm x 17.5 cm |
釘 裝 |
: |
平裝 |
國際書號 |
: |
1608262102372 |
書 價 |
: |
HK$63 |
返回頁首 |
|
|
返回前頁 |
|
|